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肌肉力量或躯体功能下降,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其核心元素是骨骼肌质量下降,特点是由此导致的躯体功能障碍,如衰弱、骨质疏松、骨折、器官功能障碍、身体残疾等。因其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对机体影响广泛等特点,对家庭医疗负担与社会公共卫生支出造成巨大影响。
肌少症的概念最早于1989年提出,2010年,欧洲肌少症工作组(EWGSOP)首先发表了肌少症共识, 2016年10月,肌少症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中。我国专家组制定了《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建议6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进行肌少症筛查,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尽早开展运动训练干预和营养干预,以改善患者相关症状,预防不良预后发生,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综合健康素养。
老年人肌少症的致病因素很多,首先与增龄密切相关。其次,多与运动、营养、疾病相关,比如长期卧床、久坐、长期酗酒吸烟、膳食摄入能量及蛋白质不足、原有的慢性疾病等。老年人肌少症的诊断需要结合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及躯体功能状况三者情况,其中肌肉质量下降是核心元素。肌肉质量的主要检测方式为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BIA),《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推荐社区采用BIA,医疗机构可以采用DXA。肌肉力量的检测以握力计测定上肢握力为首选。躯体功能的检测主要使用6 m步速测量方法。
《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推荐诊断标准流程见图1:
注:SARC-F:肌少症五项评分问卷,SARC-CalF:肌少症五项评分联合小腿围问卷,DXA:双能X线吸收法,BIA:生物电阻抗分析
▲图1老年人肌少症诊断标准流程图
老年人肌少症的治疗主要采用运动干预与营养补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运动干预包括:
(1)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是运动干预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以渐进式增加运动强度为特点。第1~2周的初级阶段推荐以低强度的阻力训练开始,每个动作重复8~10次为1组,每次进行1~2组,组间休息1~2 min,需要增加抗阻运动强度时,先增加重复次数,再增加训练负荷。每次抗阻训练建议持续30 min及以上,每周至少2~3次,两次训练的时间需间隔48 h。可以采用弹力带、绑腿沙袋、哑铃等,根据患者体重制定相对安全的重量阻力。
(2)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抗阻训练的适应,从而形成运动的良性循环。在进行抗阻训练的前提下,建议每次有氧运动10~20 min;单独进行有氧运动,时长可相应延长至30~45 min,每周至少3次。可以选择国内外最普遍推荐的6分钟走、2分钟高抬腿、骑健身车,也可以选择中国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方式,如健身舞、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3)平衡训练:可帮助肌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保持身体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包括:1)静态平衡: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三步势平衡、单腿站立等,建议每个静态动作从坚持10 s开始,逐渐增加至1~2 min。2)动态平衡:指身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的能力,可以通过坐立坐训练、行走训练、我国传统健身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组合、交换运动方式,以免长期的单调运动训练引起心理和生理疲劳。完成连续的抗阻训练、有氧训练及平衡训练后,应慢走2 min,拉伸当日锻炼主要肌群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运动干预的持续规律进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运动训练强调个体化原则,运动形式和强度要根据患者的体力情况、运动习惯、耐受能力、基础疾病情况等而定,提倡安全运动、量力而行、长期坚持。
2.营养干预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摄入: 老年肌少症患者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1.2~1.5 g/kg·d,优质蛋白质比例最好能达到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伴有营养不良的肌少症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5-2.0g/kg体重。
(2)不推荐常规补充维生素D,结合患者血清25(OH)D的浓度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更有意义,常规推荐剂量600-800U/日。
(3)伴有严重营养不良的老年肌少症患者,建议营养专科就诊。
参考文献:《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