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校医院网站

卫生健康

猴痘的防治

作者:张丽娜     审核人:荣太梓、熊萃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病毒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痘苗病毒、牛痘病毒均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且均对人类致病。猴痘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背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6010min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

猴痘既往主要在中非和西非流行,20225月以来,全球很多非流行国家也有猴痘病例出现并报道,且存在社区传播。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如非洲松鼠、树松鼠、睡鼠及冈比亚袋鼠等。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和人都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有亲密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胎盘垂直传播,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有一定的交叉保护力。

猴痘患者潜伏期多为6-13天,发病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嗜睡和肌肉疼痛等,症状轻重程度个体差异比较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出疹顺序一般为先面部、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分布多呈离心性,通常面部和四肢皮疹数量较躯干部位多见。皮疹初期多为斑疹、丘疹,后渐发展为疱疹和脓疱疹,再至结痂。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cm,质地偏硬,可伴痒感或疼痛,约2-4周可结痂脱落,后可遗留色素沉着,甚至瘢痕。很多患者还出现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病原学检查可以确诊,包括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在皮疹、疱液、痂皮或口鼻咽分泌物中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或病毒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即可确诊。

发现猴痘确诊病例需要进行传染病报告。猴痘疑似患者需一人一室隔离观察,确诊病例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目前国内无特效药,主要治疗为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主要为卧床休息;避免抓挠皮疹部位皮肤,以避免感染;当患者体温过高时(一般超过38.5℃),可以给予解热镇痛药用以退热,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当疱疹破溃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可以给予局部皮肤护理,严重时需要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患者出院的标准一般为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和疱疹结痂脱落。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影响临床症状及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

审稿人:荣太梓、熊萃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